当前位置: 首页> 废弃栏目> 建言献策
关于大力支持和做强我市涉农职业教育的提案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以2014年6月24日闭幕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又进入了新一轮重要发展机遇期。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历次召开的全国性职业教育会议中规格最高、参加会议部门最多的一次盛会,对促进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更为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注入了动力。为此,连云港市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乘势而上,补齐短板,以涉农职业学校为突破,做大做强我市职业教育。

江苏省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虽然在数量上略逊于一些省份,实力却不凡,受到追捧。但是却有一个短板,那就是涉农职业教育。目前,在江苏具有完整意义上的涉农职业教育学校,也就七八所,大多在苏北,其中两所在我们连云港市。如果使得连云港市职业教育有一个较大突破,可以与苏南相比,并成为一枝独秀的职业教育力量,其他任何专业学校都不具备人力物力实力,成为可以做大做强并与苏南职业教育相比的学校。因此说,我市作为农业大市,保护、扶持与发展好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并不多,不仅为我市“三农”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我市职业教育的一大突破。

毋庸置疑,大力发展好涉农职业教育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维护好农业这一基础和根本,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素质,逐步摆脱农业生产以“6038”部队为主力的局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与现代化发展,提高科技应有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快速迈向全面小康;四是有利于培养出大批现代知识型农民,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人力资源上的压力,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连云港市是农村人口和务农人员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多样种植业、多种畜禽与水产养殖业人才,也需要农业工程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本土留得住、用得上、可持续的实用性人才势在必行,因此说,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不仅是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为此,对大力支持和发展好我市涉农职业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摸清家底,有的放矢,对学校和专业加大保护与支持力度。教育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应尽快对我市涉农职业教育的学校与专业加以调查,厘清哪些是完整意义的农业职业院校,哪些是设有农学系的职业院校,哪些是设有农学专业的职业院校,哪些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或农业经济管理类院校,分门别类加以统计梳理,以做好保护与重点支持工作,避免鱼目混珠,浑水摸鱼现象发生。

二是加强规划,盘活存量,以专业为导向做实做强专业群建设。在职业教育新的一轮发展中,对于涉农职业院校及其专业设置,要加强规划,依据我市农情农事和农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好学校数量以及各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方向,尽可能恢复原有被萎缩掉的资源存量,少设校铺点,避免一哄而上,切实做大做强专业群,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实现学校发展与惠及百姓双赢效果。

三是提高层次,中高齐动,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教职成厅[2014]1号)通知精神为契机,不仅促使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对农民实施的职业教育,而且在高职专科院校中利用注册入学等方式,也同时开展大专层次的新型农民培养,如规定35岁或以下的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力的农民,可以进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实行完全学分制,以促进我市农业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引领涉农职业教育发展。

四是大力扶持,专项资助,加快涉农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涉农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弱就弱在生源短缺,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及其家长不愿意学习农业;弱就弱在农学类专业缺乏吸引力,学校生存与发展成为问题;弱就弱在与其他类型职业院校在同一起点上,毫无竞争力;弱就弱在资金等问题上。因此,要使涉农职业院校健康发展,具有竞争力,政策与资金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市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涉农职业院校发展,尤其是应以资金资助来调节专业,使各校专业导向现代农业实用专业,而不是热门专业纷纷设,冷门专业无人问。要对涉农专业学生予以专项特殊资助,免除各项学习与生活费用,用今天的钱换来明天的现代农民;要加快各类涉农实训基地培育与建设,使得所培养的学生贴近生产实际,真正名副其实。如果能将涉农职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纳入到省市共建中来,必会极大的促进其健康发展,从而做大做强我市涉农职业教育,尤其是做强两所学校。

五是双管齐下,保障师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首先需要保障师资力量,对于理论课教师来说,虽然较容易解决,但是存在能否留得住问题,对涉农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在待遇、生活、环境、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予以关照,留住教师。涉农职业教育最为短缺的是实践指导教师,如农艺师、技师等,不仅需要聘请有经验的并有文化的农民来解决燃眉之急,更需要教师向双师型努力,需要提高待遇,鼓励争取方能奏效。这里需要协调和沟通的问题很多,如聘任教师的编制、待遇等,都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才能得以有效推动。

责任编辑:叶书均


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CopyRight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苏ICP备05002003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