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废弃栏目> 建言献策
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建议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一、明确高新区的主体职能

高新区是全市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它的职能应当与开发区、地方政府职能有所区别,其主要功能:一是孵化。为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所需的场地和设备,在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二是集聚。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不同要素资源汇集到园区,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三是扩散。通过技术产品转移、知识信息外溢、分支机构延伸等方式实现扩散,并依托这三类不同的扩散方式完成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四是示范。高新区企业在技术成果、经营管理和体制机制三个方面成为全市企业先行先试的代表。高新区要在全市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而不是传统产业的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项目在园区落户、孵化,中试成熟后就迁入开发区,投入规模生产。而现在的高新区是办社会、办政府,社会性事务太多,牵扯精力太多。拆迁、信访、民政、乡(街道)事务管理这些工作应交给所在地政府去做。对高新区不应拘泥于考核GDP、财政收入、信访稳定等社会责任,而应着重考核它四个功能作用发挥得如何。高新区机构设置要适应职能要求,不应沿用一般开发区、园区传统的机构设置,应根据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合理设置其内部机构,人员应少而精。

二、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1、加快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大学是一座城市的品牌、底蕴,决定城市发展的高度,也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江苏海洋大学申报现已进入关键时期,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江苏海洋大学的创建工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申报领导小组,拿出计划,排出日程表,挂图作战,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上沟通协调的作用。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申报工作,制定阶段性工作方案。淮海工学院也应组建强有力的申报班子,制定工作计划,对照申报条件抓紧补齐短板。校地双方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十三五”期间江苏海洋大学创建成功。

2、改善人才公寓条件。我市目前的人才公寓设在公租房小区。公租房是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这里的人才公寓条件与外地人才公寓别墅式的建筑、园林式的环境、酒店式的服务相去甚远。招引的人才住在这里,感受不到自己是被连云港尊重的人才。建议由政府出资,在规划的苍梧八期附近征地两百亩,兴建环境优雅的阳光排屋小区,实行酒店式管理,周边购物、医疗、健身、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高端配置,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租用,供高级人才入住。

3、解决好高端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应为高端人才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给予达到一定标准的高端人才子女从小学到高中的自由择校权。筹划建立国际学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上学提供便利。

4、人才政策应更加优惠。目前,国内人才争夺战异常激烈。我市限于自身条件,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招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难度都很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靠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烈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应以“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求贤若渴之心去尊重和招引人才。二靠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让人才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创新。三靠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奖励政策。以千金市骨的决心,不惜成本,重金优待人才,比如,将历年所缴个人所得税(不限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以适当的方式奖励给关键人才。

5、人才招引对象的选择应更加务实。鉴于我市的实际,人才招引时应瞄准适当层次的人才(譬如,比院士低一点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对一些即将退休或刚刚退休的高端科研人才,应积极主动地联系,争取聘用到连云港来。

6、加大优秀技工的培养力度。科研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优质工人。建议整合本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知识、技能、创新复合型优秀技术工人,满足市场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三、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整合公共研发平台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连云港高校、科研院所、质监局产业检测中心和各大药企都有国内、国际一流的试验平台和测试平台,这些设备价值高、折旧快,要实现这些平台的共用共享、功能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节约成本,需要政府明确责任主体,统一进行有效整合。建议加快高新区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各院校、研发机构的测试、试验平台,一起对外开放,只收成本费,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服务。

2、建立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政府是产学研合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做好信息服务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一是提供更加精细化、更加实用的信息服务。定期收集具有行业共性、亟待解决的企业技术难题,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中的“供求信息”类栏目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和更新“产学研资源”类栏目中的高校、科研机构信息资料库及产学研合作“项目数据库”,及时提供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基本情况、科研特色、人才资源、科研成果等信息,特别是与我市产业相关的国内外一流专家信息,供企业检索查阅。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会商机制。积极倡导各地成立“产学研专业俱乐部”,开展产学研合作供需见面会或各类学会活动,增加产学研各方接触、达成合作的机会,为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转化提供对接场所,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学研合作的沟通成本和谈判成本。三是根据我市产业特色和科研需求建立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平台,重点保障连云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领域企业管理、科技研发和口岸大通关的使用,为全市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3、建设投融资平台。目前,我市创业投资发展缓慢,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全市创业投资机构仅6家,掌握的资金规模10亿元左右,对企业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高新区尤其需要建立投融资平台,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衔接,解决当前从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全过程的融资问题,为进园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加速扩大高层次研发平台的总量。好的研发平台可以带动和支撑一个产业,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高层次人才。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招商和招研发平台上均衡发力,加强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或企业的招引。

四、以过硬举措助力我市医药产业创新

1、建立医药产业园。欧美和日本等国家都有严格的药品进口准入政策,对化学原料药的质量、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控制等要求极高,对医药产业园环保条件要求非常苛刻,造成我国许多化学原料药出口企业被排挤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之外。作为全国知名的药品研发基地——连云港长期以来没有符合要求的医药产业园,导致我市四大药企有很多药品生产项目不能在本土落地投产,只能落户到苏州等地,极大地限制了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对本地财税收入造成很大损失。建议在大浦工业园区,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医药产业园。

2、对医药产业的招引应侧重短板。我市的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疫苗等医药产业较传统制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应以更优惠的招商政策有重点地招引这类企业,特别是要重点扶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完整的医药产业链。

3、支持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随着医保控费、招标降价、公立医院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国内市场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利润空间萎缩的局面,进军国际市场是未来新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市应提早布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城新医药。

4、加强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根据环保法规,危险废弃物必须由有资质的企业处理。但是,目前我市危险废弃物处理公司都因种种原因无法接受各医药企业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导致很多废弃物积压在厂区,这不但会影响医药企业正常生产,也会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建议市委、市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五、加强与716研究所的合作   

应借助716所在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的优势,提升我市制造业科技水平,促进港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制定合作规划。请716所参与编制我市装备制造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发展的重点方向、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培育的重点企业、推动的重点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编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与716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充分沟通,将重大项目列入科技发展规划。

2、强化对接服务。716所可以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委托研发、合作开发等形式,为本地企业量身打造技术改造、工艺革新、产业转型等所需的产品、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化生产车间,也可以牵头建设本地制造企业技术共享的服务平台,促使技术合作方式多样化、技术资源共享化。建议构建有效的“地所合作”机制,采取合资共建、成立合作发展基金等形式,建立合资平台,推进重点合作项目,促成716所与本地企业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六、加快我市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能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和企业竞争力,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依赖科技创新,也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筑牢基础,应给予高度重视。

1、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产业集聚。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重点在物联网规划、平台建设、应用示范、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符合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连云港。

2、智慧城市建设应实行统一的标准。应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全面、长远的规划。各县区、各行业所有的接口、规格、通信协议等都应有统一规范,以便今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服务共享。如果标准各异、各成体系,将来系统全面升级时将面临巨大困难,也会造成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3、智慧城市建设应体现以民为本。智慧城市的试点应着重教育、医疗、交通、环保和旅游等民生领域。建成的智慧系统应及时向市民推广,以保证这些信息系统能够尽快地被广大市民接受和使用。


责任编辑:叶书均


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CopyRight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苏ICP备05002003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