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废弃栏目> 建言献策
关于我市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市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海州区、连云区政府及市民政、财政、住房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海州区玉带、连云区南巷和院前等社区,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市现有城乡社区1685个,其中城市社区253个,农村社区1432个。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社区管理工作,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体制机制不断向好。我市“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较好地理顺了政府和社区的运行关系,“政社互动”模式覆盖面不断扩大,坚持和完善“四个民主”,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群众自治机制,“党组织领导、议事会议事、村(居)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一委三会”模式,促进了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职能的回归,2015年获“江苏省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正积极申报“民政部社区治理创新成果”。

(二)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社区工作用房和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专项规划,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务阵地进行升级改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方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每个建制乡镇建好一所政府办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好一所卫生室基本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发挥行政、志愿互助、市场三方面作用,初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着眼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各部门与社区相关的公共服务内容不断向社区延伸。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

(四)管理效能明显提升。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市90%的社区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和管理模式,使社区服务全覆盖、无缝隙。推动“智慧社区”创建,实现社区治理数据化、公共服务智能化、居民生活快捷化。目前,“互联网+”智慧社区建设正在连云区院前社区、南巷社区和海州区文昌社区等进行试点。

虽然我市在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机制仍不顺畅。社区的人、财、物由街道管理,事实上成了基层政府的下属组织,承担了许多党委政府下移的职能。虽然“减负增效”专项治理行动使社区负担有所减少,但社区反映,虽然牌子摘了,机构取消了,但有些工作职责没有根本取消,社区的刚性行政负担和工作内容并没有实质性减少。

(二)社会组织培育存短板。目前出台的一些优惠和扶持政策比较分散,配套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不系统,激励扶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总体上看,直接提供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比较少,承接政府转移服务的能力有限,不少可以由社会力量承接的公共服务仍然是政府唱主角,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因“智慧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不完善,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平台向社区延伸还不深入,当前很难做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四)专业化人才缺口较大。因民政、人社、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相关岗位社工人才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与全面推行“全科社工”式服务的目标差距较大。

二、主要建议

针对我市目前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服务能力。理顺政府主导与基层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完善“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强化和改进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功能,增强面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优化党组织设置,实现社区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健全村(居)民委员会组织,坚持和完善“四个民主”,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保障社区群众享有更多民主权利。

(二)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减负增效”机制,实行准入清单,加强源头管控。对部门事项特别是行政性工作任务进入社区,必须经过社区建设管理机构批准或协商,并由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创新社区考核评比机制,将群众满意度列为主要评价标准,禁止把台账、奖牌、挂牌及组织机构、活动阵地等列为社区的考核评价指标。加大对社区建设的人财物保障力度,推动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健全增长机制。统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资源、资金项目、工作职能等,促进各方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强化激励措施,推动辖区各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构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培育社会组织。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大力扶持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理顺培育思路,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遵循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管理规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法规政策,综合运用监督评估、财政扶持、资质准入等手段,引导社会组织通过有序竞争承接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组织结构布局的优化。完善社会组织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懂政策、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社区社会组织中,提升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和质量。拓展多元化投入培育渠道,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企业资本、民间资本的支持和投入。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将社区信息化平台与其他相关信息化系统一起纳入全市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大局。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促进互联互通,丰富服务内容,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形成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合作协力、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完善信息化功能应用,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商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集成,推动形成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五)贯彻依法管理。深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层群众自治法律法规,推进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依法、依规、依章(依约)自主管理村(居)事务。引导和支持社区基层组织、行业和社会团体通过规约章程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加强对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制订和实施情况的审查监督,确保这些社会规范不与法律规定相冲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

(六)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工作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起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培训、远程教学和参观调研等内容的社区工作教育体系,培养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并通过宣传与发放社工联系卡等形式加深居民对社工的了解,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做到专业社工的普及化。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队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以及薪酬待遇和权益保护机制,逐步提升我市社区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wwd


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CopyRight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苏ICP备05002003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