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
掌上履职
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提案

信息来源: 市民进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市战略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聚集效应愈加明显。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批创新活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的新兴产业集群。但尽管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势头迅猛,但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是营商硬环境待优化,本地项目出现外流。相关政府部门考评多注意营商软环境,但营商硬环境依然存在诸多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虽多次反映,但总体效果不佳。调查中发现,因营商硬环境因素,部分企业逐步将产能转移到河南、陕西、青海等地。如因徐圩用地成本较高及环保容量问题,中复神鹰2万吨碳纤维项目无法落地,只能转移到西宁投产;因缺乏一般固废处理环境,没有相应一般固废填埋场,中复连众每年增加700余万固废外运处理成本;因蒸汽供应不足、供应成本上升,中复神鹰、恒瑞集团相关生产线或停工或增加企业成本。

二是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层次偏低,缺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数企业主要从事组装加工,核心技术、核心部件、整套装备主要依靠外部引进。部分产业产业链相对过短,产业集中于产品上游,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如连云港是全国硅微粉生产基地,环氧模塑料产量也占全国前列,硅微粉及环氧模塑料是集成电路板、半导体工业上游产业,虽然相关上游产业发展较好,但下游半导体工业、集成电路板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迟缓,2018年统计的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目录中,涉及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及整体集成电路板制造的企业也仅有晶海洋半导体材料(东海)有限公司一家,且2018年实现年销售收入仅14.8亿元。

三是重视程度待加强,产业发展敏感性需提高。虽然我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海洋产业作为行业重点发展领域,但相关县区板块对信息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对相关产业发展缺乏敏感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云港市信息产业和海洋产业的整体发展。市政府发布的2018年连云港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中也没有相关产业明确分类。每年新投入的涉及电子信息产业和海洋产业重点项目中,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都不能与其他重点产业比拟。如2018年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关联项目投资过5亿元项目11个,过10亿元项目仅1个。涉及海洋产业的重点项目投资过5亿元项目3个,过10亿元项目仅1个,主要集中于海苔、紫菜、贝类等海产品深加工。

四是产业配套发展不足,缺乏相应服务中介。配套产业发展不足,如市场营销配套服务、技术研发配套服务、创业投资机构等。因配套产业支撑发展缓慢,部分单产品发明专利市场转化力度不够,导致新品上市发展偏弱情况。缺乏中介服务机构。如开放式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机构或平台,项目、资金沟通对接服务机构或平台等。部分园区管委会虽有技术中介服务职能,但提供服务内容、范围有限,没有相关中介配套的创业、信息、高端人才猎头服务等,缺乏相关服务导致企业承载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低问题。

三、建议

(一)营造优质营商“硬软环境”。一是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对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项目,相关部门应优先做好相关新增用地、水、电、气、通讯以及污水(污泥)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现有开发园区用地情况要做好阶段性排查摸底,优先为新兴产业调整建设用地、用气、用电指标,满足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我的连云港”APP,扩大“不见面审批”覆盖面,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摸清企业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打破常规,创新方法,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强化财税政策引导作用。一方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额度,扩大每年项目覆盖面,通过财政支持引导连云港市新兴产业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发展。另一方面,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税收政策,开展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做好税收优惠政策汇编及企业宣传培训工作。

(二)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再创改革开放新优势。自贸区能释放改革红利,发挥产业集聚与激发创新创业的作用。面对机遇,连云港片区应按照国务院关于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功能划分及任务要求,围绕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徐圩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开发区“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综合保税区等相关载体平台建设完善,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加强与中亚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口、物流、信息、商贸等领域的合作。现行设立的自贸区已分批次向全国推广了100余项改革试点经验,连云港可以结合自身定位、优势及经济发展需求,做好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交汇点、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大数据中心、多式联运等特色优势,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畅通陆桥通道建设、增强口岸服务功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医药健康产业等方面探索先行先试,努力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发展环境营造、服务平台搭建,在自贸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信息软件、数字创意、医药健康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以龙头企业壮大为基础,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群。现代海洋产业方面,可以依托连云港市板桥工业园、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凭借港口及物流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海产业合作,推进区域性国际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引导钢铁石化、医药生物、船舶装备、海洋化工等产业资源重组,积极打造现代化产业集聚港。加快实施一批涉海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推进海洋高端装备、海洋医药、海洋能源等涉海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可以依托高新区省级软件园、连云新城大数据产业园等核心园区,对接国内著名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等项目。可以发挥紫光云数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积极申报省级大数据产业园,提升园区集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聚焦产业服务,全面营造良好产业环境。一是多形式构建产业、技术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可以学习宁波由政府牵头成立科技大市场,定期举办项目对接会,台上科研院所晒技术,台下企业按项目寻找合作伙伴方式,让企业与科研院所“无缝对接”。可以学习江阴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联盟信息服务网站平台为企业项目寻找技术,让企业在网络平台按需“下单”,科研院所按自身实力“接单”,全方位做好企业、科研院所沟通对接工作。二是运用好各类展会平台,推进项目合作。如可以组织电子信息企业充分利用世界半导体大会(南京)、深圳电子博览会、南京软博会、无锡物博会等各种行业平台积极参展参会,就项目推介、技术研讨、企业招引、金融服务等方面推进合作。三是加快连云港投融资体系建设。可以由政府主导并吸引民间资本成立多股权风投机构,可以引导境内其他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机构来连投资,对于经营状况较好、有上市意愿的企业,可以按照规模情况,加快推进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上市,通过资本市场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