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徐 大 勇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十三五”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当前,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且区域特色鲜明,但乡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以及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为了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建议如下:
(一)着力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补上乡村产业发展短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果蔬、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向镇、村延伸,把加工增值效益留在农村。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丰富加工产品,对接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立足连云港区位优势,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等,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升级。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产教、产才融合,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提升基层干部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加快加工设备、人才引进与技术研发,推进加工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
(二)着力推动特色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特色资源竞争力。开发西部岗岭特色林果、东部沿海特色水产、南部平原综合种养等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立足资源培植适宜的产业,重点培育黄川草莓、灌云芦蒿、灌南食用菌、墩尚泥鳅、连云港云雾茶、连云港紫菜等地标性乡村产业。加快开发特色食品。重点开发休闲小海鱼、即食海苔、乡土卤制品等传统食品,逐步壮大特色食品产业。延伸加工流通产业链。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腊肠、猪头肉、凉粉、豆腐、酱菜、酱虾、柳编、制陶等乡土产品。打造港城电商高地。加快制定电商标准、培育电商人才、打造电商产业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创新营销模式,总结推广“海头电商”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步伐。
(三)着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壮大融合主体,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推进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在城市、乡镇、特色村等维度上实现产城融合,在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上实现融合发展。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区域公用品牌培育。统筹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推进机构,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优势品牌。以“连天下”品牌为引领,特色产品为纽带,加快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三品”共建,创响一批“连字号”“土字号”“乡字号”的乡土品牌。加强互联网、科技对乡村产业支撑作用,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合理开发文化、民俗、康养等特色农旅产业,促进特色资源保护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市委主委,市农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