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
掌上履职
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产业强市

信息来源: 民进连云港市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振兴职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举措。我市职业教育虽然得到稳步发展,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仍显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二是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三是产业教学融合不深入,四是职业教育质量不过硬。“十四五”期间全市将狠抓项目投入,为更好地让产业投资落地,必须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优质人才、服务地方发展、助推产业强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明晰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中医药高职校、工贸高职校、连云港中专校要提升办学层次,所有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都要达部颁标准。目前已建成能源化工、水晶工艺、食用菌技术、航海技术等10个市级特色专业学院,应继续打造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学院。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研究职业教育本科办学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开展试点工作。谋划我市“中、高、本、研”整体贯通的职教新格局,形成支持区域产业经济完整的层次体系。扩大专转本招生规模,并把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比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之一。促进市内学校合作,例如推动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海洋大学申报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等。

强化区域职教类型特色。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使我市职业教育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提高办学质量,打造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支撑。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地位,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促进省、市、县区属学校均衡发展。

二、优化专业结构设置

建立供给调整机制。瞄准区域支柱产业链、特色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集中优质资源组建高水平现代化专业集群。选择若干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人才供需典型性研究,研究发布优先发展专业清单,引导学校适时开展专业结构调整。针对我市产业发展需要,扩大本地人才的供给比例,石化、医药、新材料等专业设置可以考虑扩大招生规模,从人才供给的角度助推当地产业发展。

落实管控保障制度。依据《关于做好全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对全市各职业学校申报专业的现有师资、设施设备、往年招生情况、教学质量、全市专业重复度以及学校专业发展定位等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备案工作。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统筹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对接产业错位发展。对接石化、钢铁等临港产业,办好石油化工、冶金、港口物流等相关专业;对接“三新一高”产业,办好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对接旅游休闲产业,办好酒店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专业;对接康复养老护理需求,办好健康养老等专业,使每所职业学校都能形成“拳头”专业、“叫得响”的专业集群品牌。

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发展新型办学模式。目前我市已有机电、药学、建筑、航海、信息技术5个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正式审批成立,应以打造市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为主抓手,5年内实现职教集团在重点产业领域基本全覆盖。开展以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为突破口的改革,支持企业与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制定支持政策,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和容错机制。

形成产教融合发展。以主导产业科学布局,中医药高职校侧重医药、医疗、养老;工贸高职校侧重粮油、智能制造、物流;连云港中专校侧重石油化工、智能制造、交通运输、现代服务,市艺校侧重文化艺术,大港中专校侧重港口、航海;赣榆中专校侧重建筑、电子商务;东海中专校侧重水晶,硅加工;灌云中专校侧重机械加工、信息技术,灌南中专校侧重机电、冶金、食用菌等。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尝试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化工学院,各石化企业合作入会,共同利用实训资源,或者依托生物工程中等专科学校,在新区建设石化实训基地。探索产教融合信息平台,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信息和资源上的不对等,发挥产业主管部门和产业园区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预警,人才规格标准等方面的指导和参与作用。

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改善招生环境。提高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联合体效能,突出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先进事迹,用不同层面的技能竞赛获奖,告知大众“大国工匠”也可以从职业教育起步,让更多的家庭了解和选择职业教育。办好每年一次的职业教育活动月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工匠学徒,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精神,鼓励企业和院校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升级教学设施,把握省级项目创建契机,通过组织项目申报各环节,促进学校全面强化基础建设管理能力。加强国际交流,支持职业院校引入境外高水平职业教育资源与培训品牌,引导院校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鼓励从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中选聘教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新型教师机制,建成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健全双向交流,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参与企业实践,吸引更多人才兼职任教。完善激励办法,建立充分体现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人事、薪资、职称评聘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