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 江迪 尹侠 李慧 陈健华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种业必须先行。
为了做强种业的“中国芯”,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海南三亚南繁试验站基地都会迎来一批批“候鸟”般的农业科研工作者。连云港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科学院水稻室主任刘艳便是其中一员。
早上六点不到,刘艳便匆匆忙忙吃完早饭,沿着灌溉渠步行十分钟前往水稻育种田。从事水稻研究15年,田间地头就是她的实验室,选育良种就是她的“头等大事”。
刘艳(右二)水稻育种田检查育种情况
寒窗苦读 农家女孩成为农学专家
1982年6月,刘艳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市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很小,小得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唯一的一间教室里坐满了一至五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按照年级分开坐,老师给一年级孩子上完课,就让他们写作业,再给二年级孩子上课,以此类推 ……就这样,一位老师、一间教室撑起了刘艳的小学梦。
在那个遥远的小村庄,即便囊中十分羞涩,即便受到“女孩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冲击,刘艳父母也丝毫没有动摇让女儿读书的信念。“村子里没有初中,更没有高中。为了圆我的求学梦想,我的父亲用尽了一个老农民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将我送到远房的姑姑家去上学……”说到这里,刘艳声音哽咽。
作为农民的孩子,刘艳深知农业的不易、农民的艰辛。她勤学苦读,只想着有一天能够学有所成,帮助像父母一样的广大农民,回馈父母、回馈社会。
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刘艳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本科生,选择的专业是农学。本科毕业后,她又考上了硕博连读,学习的依然是农学专业。2009年,刘艳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成为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第一个博士,从事水稻抗性育种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品种选育、技术转化、盐碱地改良、种植示范和推广等。
连云港市作为沿海城市,沿海滩涂面积较大。2010年,市农科院率先建立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艳就是第一批参与者。为了拓展育种思路、开阔国际视野,2013年,经省农科院层层选拔,刘艳远赴美国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学研修,研究方向是水稻耐盐机理和耐盐水稻育种,主要针对沿海城市土壤盐碱化问题开展耐盐水稻种植研究。学成回国后,她继续开展耐盐水稻品种资源筛选和育种工作。
躬耕田野 只为“禾下乘凉”梦
连云港市农科院是袁隆平牵头的“海水稻”研发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也是参加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生产试验的单位之一。
“袁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禾下乘凉同样是我的梦想!”身为女博士,刘艳绝大多数时间却是要下田种地,授粉、选种、收种等品种选育环节都不在实验室里研究,而是要在水稻田里实打实地耕耘。
“我们南繁基地共有20多亩试验田,在这里开展育种工作,能够一年多种一季,缩短育种年限。地里有刚插秧的、有的已经开花了、有的已经结实了,各种状态的水稻都有。咱们基地有粳稻、籼稻、不育系等,这个时间主要开展杂交授粉工作。”在田间搭建的简陋篷子内,刘艳坐在长木条搭成的板凳上,熟练地向塑料桶内的水稻颖壳中注水,接着弹花粉。
“前一天下午挖出材料,当天下午剪颖壳,放了一夜后露水会让它的颖壳胀起来,第二天早上再弹粉,然后移栽到父本旁,等中午开花后进行授粉。”刘艳简要地讲述了工作的流程,但是实际工作却要细致很多,尤其是剪颖壳这一步,需要十足的耐心。每一株水稻上的稻壳难以计数,除去已经开花和太嫩的颖壳仍然剩下很多,每一个颖壳剪的时候,要正好在柱头上方位置,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研究人员的耐心。
弹粉结束后,刘艳将写有材料信息的灰色方形牌子挂在水稻上,并用编号的长方形牛皮纸袋套在弹完粉的穗头上,将袋子下方折叠好后用回形针封住。在篷内完成这些工作后,刘艳拿上几株母本材料走进稻田,将它们栽种在相应的父本旁。
刘艳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介绍:“我们会选择在连云港表现比较好的,但是存在个别性状缺陷的品种进行杂交。比如有些品种抗病性不好,我们就会选择一个抗病性不错的与之做杂交,后代的话各个方面的表现就会比较优异。成功的杂交品种就像是集合了父母所有优点的小孩。”
每年4月底,刘艳从南繁基地返回连云港。5月份起,刘艳及其水稻团队就开始在港城各个试验基地开展育种工作,到了6、7月份插秧季节,基本上每天都是泥巴裹满裤腿、披星戴月回家。小区的保安和邻居看到经常会问干什么的,刘艳总是笑着说“我是种地刚回来!”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刘艳团队十几年的技术攻关,连云港市有9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系进入国家、省级各类水稻区域试验。这些水稻品种的育成,为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的复垦开发利用提供强力种质保障。其中,盐田育3号、盐田育4号和盐田育5号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盐田育”系列耐盐水稻品种的育成,也获得了沿海种粮大户和种业公司的广泛关注,连云港青口盐场、盐城黄海农场以及市区周边县示范种植2000亩以上,昔日不毛地飘出浓浓稻花香。
家国情怀 传承“粮”芯良行
从初出茅庐的新兵到现在的育种能手,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是刘艳的领路人。
刘艳说,她热爱农业的情怀,一方面来自于农家子弟特有的情结,另一方面来自于团队带头人徐大勇的示范引领。“徐院长是农业专家,总是有忙不完的事,但每到节假日他就会出现在稻田里。特别是选种大忙时节,他每天跟我们一大早就下田,下午到天快黑了才从稻田里出来。”提到榜样的力量,刘艳禁不住感慨。
“海水稻既不是种在海水里,也不是用海水浇灌,它是耐盐耐碱水稻品种的俗称……”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刘艳始终坚持扎根农业、服务三农。她发挥自身工作特长和专业特色,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高效种植栽培技术培训,将“科学种田”的理念种在农民心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钱袋子”。多年来,以刘艳为主要参与人的育种团队先后育成了连粳15号、连粳16号、连粳17号、连粳18号、中种香糯等水稻品种,品种经营权转让费收益1435万元,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共6项,其中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连粳15号解决了本稻区稻麦茬口衔接和播栽粗放等问题,连粳15号和连麦7号及其栽培技术在淮北地区累计推广1129.37万亩,累计增产稻(麦)5.6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3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淮北稻区稻麦轮作高产稳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成果获2020年江苏农业科技奖丰收奖一等奖。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刘艳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刘艳说:“政协委员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政协给了我发挥所长更大的舞台,使我更加关注农民的具体实事,通过参政议政使我与农民的距离更近了。”
她本着“为农民、农村和农业”服务的深厚情怀,经常到农户家串串门、唠唠家常,把他们在生活中或者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记录,转化成为一个个带泥土、冒热气的建言成果。她提出的《关于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重视水稻生产中不推自广的直播稻问题》《关于学习“枫桥经验”,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建议》等都得到了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办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江苏沿海滩涂占全国沿海滩涂面积的四分之一,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滩涂盐碱地资源,刘艳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大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的建议》《关于加强建立江苏省黄海沿岸“绿色粮仓”的建议》,提出了摸清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资源家底、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完善沿海滩涂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海水种植业等靶向性很强对策建议,让更多人关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使盐碱地“白荒滩”转变为飘满稻香“金海岸”。
“我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新农人!”刘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