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连云港市政协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浪潮冲击下,非遗保护已从文化命题升级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尺。连云港市、海州区两级政协文艺界别联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两创”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打造“非遗保护”委员工作室,构建起了“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智库引领—公共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全链条非遗保护体系。这里既有师徒相授的薪火相传,也有虚拟现实的跨界碰撞,更有多元服务的活态传承,实现非遗保护的三大转变:从碎片化保护向系统化治理转变,从静态传承向活态创新转变,从地域性实践向国际性传播转变。
一、基本情况
“非遗保护”委员工作室坐落于连云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海州区市化路37号)二楼,是集非遗展陈、沉浸体验、学术研讨、日常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市政协委员、文广旅局副局长朱其远是工作室召集人,文艺界别徐洪绕研究馆员担任学术牵头人。常驻委员汇聚文艺界别游雅玲、孙洪香、吴健和,海州区政协委员何洪青、陈庆等10位非遗领域专家及传承人,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智库矩阵,正以破局之志攻坚克难——着力破解“人走技失”的传承断层困局,突破“数字孤岛”的技术保护瓶颈。
二、亮点特色
(一)坚持构建引领非遗保护新格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行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创新尝试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虚拟现实全景影像技术等科技手段,系统建立16项非遗项目数字档案,建成21套资源库。深入推进非遗出海工程,成功推动孙洪香剪纸作品《丝路祥云》入藏捷克国家博物馆,组织李大专、周存玉等代表性传承人赴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韩国、韩国、马来西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引发中新社、欧洲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持续报道,使港城非遗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案例。
(二)推动构建多元融合发展新体系。推动实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在连云港老街建设完成沉浸式非遗展销中心,协助猴嘴街道建成并运营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在灌南县、东海县运营剪纸、水晶等专题展销中心。统筹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成功孵化“非遗文创+”产业项目8项。尝试推动构建非遗技艺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培育“守艺工坊”特色文化品牌。以柳编、煎饼等非遗项目为切入口,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非遗产业化运营模式,有效促成23名乡村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三)探索构建创新实效履职新体系。发挥文艺界别独特优势,着力构建智库型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深度参与省级非遗政策体系优化工程,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标牌规范》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支撑。在市内电子信息技术开设非遗讲座,赴贵州安龙开展非遗帮教工作。围绕“传承人梯队培养机制优化”“市级非遗保护专项基金设立”等核心议题提出21项高质量对策建议。依据重点课题《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创新研究》形成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得领导肯定性批示。
(四)创新构建融合公共服务新范式。工作室深入实施全市“文化惠民行动”,深入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场所一线开展实地调研,精准把握传承发展的痛点与诉求,围绕非遗传承保护进行有益尝试。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读书会,倾力创作并推出主旋律歌曲《守望星辰海岛》,被学习强国平台及《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宣介;统筹策划“非遗零距离”惠民工程,实现社区文化巡展覆盖八个街道辖区、非遗中医诊疗服务惠及四百余人次;在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创新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中心,累计举办五十余场次非遗主题展演活动,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市民文化服务矩阵;深度挖掘“徐福文化”“西游文化”“水晶文化”等地域非遗瑰宝,提出连云老街非遗活化历史街区创建方案,策划“非遗记忆”主题雕塑群;启动“匠心出乡”工程,组织剪纸传承人赴新疆进行活态展演,携水晶雕刻精品亮相深圳文博会,系统呈现剪纸、漆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魅力;拓展非遗教化功能,将非遗项目引入连云港监狱、特殊教育中心等场所;创新设立专题接访日,直接回应非遗工作者关切,为工作室规范化、高效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三、经验做法
(一)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传承保护协同聚合。持续深化委员结对传承人工作模式,为12名青年传承人和爱好者配备全流程指导型传承导师,系统性构建“青年传承人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多维保障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创新实施“薪火相传”筑基工程,着力打造“多元课程教学+工坊实践训练+基地研发创新”三位一体培育体系,有效贯通政策落实路径,构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同频共振、同向聚合的新格局。
(二)数字赋能保护,构筑技术规范智慧防线。目前正牵头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研制工作,以非遗项目徐福传说、肘股子等项目为切入口,创新研究“标准引领—技术支撑—平台互通”三位一体的全链条保护体系,探索建立涵盖多维分类编码体系、元数据智能标注系统、动态更新机制的全流程管理框架。通过构建与国家级非遗平台的互联互通机制,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共享。依托分布式账本技术搭建版权确权保护体系,对9个项目数字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实施全生命周期保障工作。
(三)多维拓展场景,激活多元融合持续发展。依托界别人才多元优势,持续构建非遗领域跨界融合体系,系统性打造“非遗+”生态融合矩阵。在“非遗+教育”板块,正在联合教育机构共同研发《非遗活化设计》《传统工艺的现代性表达》等课程体系,创新打造青少年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累计孵化学生非遗社团9个,定向培养青少年传承者及志愿者200名。在“非遗+产业”领域,力推“专家智库+龙头企业+乡村工匠”三位协同发展模式,于东海县建成水晶雕刻非遗示范工坊集群,创新推出“集中智造+家庭车间”灵活就业解决方案。目前已协助研发非遗盲盒、节气香氛等20余项文创产品,协同文旅部门规划非遗主题研学线路3条,推动“活态传承—创新转化—市场变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闭环。
守正,守住的是文明根脉;创新,创出的是时代价值。非遗保护委员工作室模式,阐述了非遗保护的核心要义,不仅是技艺的存续,更是文化生命力的激活;同时揭示了非遗保护的底层逻辑,即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治理智慧的深度融合;并给与各方同仁以普遍启示: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传统智慧成为现代生活的养分,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