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市政协常委 王 琪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建设“中华药港”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自贸试验片区开发区区块的“一号”工程。在自贸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药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国内、省内先进生物医药园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系统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和泰州医药城相比,我们的特色还不够明显,“中华药港”的建设目标还不够明确,需要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是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医药企业关心的创新药物和创新药械绿色审批通道、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还未正式启动。
三是创新举措还需进一步落地。医药企业提出的优化参比制剂(含药用辅料)采购流程、境外采购细胞、组织切片等基础性原料审批、加快创新药物审批、保税研发电子围网监管等还未落地,自贸试验区的政策红利离落地还有一定距离。
四是项目招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中华药港”共签约医药类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仅1个;新开工项目仅3个,落地项目规模偏小、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为此,建议学习借鉴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和泰州医药城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进一步推进“中华药港”建设。
一要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建设“中华药港”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需要集中全市力量攻坚。建议由市开发区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牵头,从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中华药港”建设指挥部,统筹科技资源、政策资源、人力资源、项目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
二要深入研究,系统谋划。成立专项课题组,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合作,开展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研究,破解从药品(医疗器械)企业设立、研发、检测、临床到上市等全周期的政策性障碍。引入国际化专业人才,设立法定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履行相应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法定机构),负责“中华药港”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综合协调等工作,建成集生命科学研发中试、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企业孵化、产业集聚、风险投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端园区。
三要积极争取,加快建设。联合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连云港分局成立工作专班,研究解决药品检测口岸资质问题(目前南京、苏州已获批进口药品口岸,无锡即将获批,连云港获批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的获批基本没有希望)。争取市药品认证审评服务中心落户“中华药港”,力争加挂省药品认证审评中心连云港分中心牌子,承接省级药品、医疗器械审评、生产许可审批等权限下放(需要体现在市政府与省药监局的合作框架内)。建议市分管领导牵头,开发区、市市场监管局全力配合,成立工作专班,争取尽快获批中国(连云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如泰州医药城获批,则连云港没有任何希望)。在“中华药港”核心区东区规划建设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集生物医药特殊药品进出口审批办理、代理贸易、报关、报检、查验、冷链、保税、供应链金融等全流程服务(可借鉴南京江北新区的经验)。
四要精准招商,聚力发展。围绕“3+2+2”产业体系,制定“中华药港”产业招商目录,理顺项目招商流程,建立项目信息库。依托产业基础和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借助5G和AI技术,积极招引互联网医院、中外合资医疗美容机构、国际专科医院和临床中心、康养中心等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医养旅游产业(南京江北新区依托省肿瘤医院拟建设区域肿瘤医疗中心)。研究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