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连云港市政协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位委员: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拟定于2020年1月6日召开。提交提案是政协全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为更好发挥提案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作用,希望各单位和各位委员在提案选题、调研、撰写等方面群策群力、下足功夫,更好地做到提交提案“讲究质量,而不追求数量”。即日起开展提案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注重精心选题
提案选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并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既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要善于发现党政部门尚未注意,或已注意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使提案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市委、市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切实有效开展提案办理协商打好基础。
二、深入调查研究
高质量的提案应具备时效性、准确性、前瞻性、宏观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要素。在确定选题后,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工作,广泛收集提案所需要的第一手材料。为避免考虑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应尽可能地征求有关方面、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丰富和深化提案内容,使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决做到不调研不提提案。
三、认真撰写提案
在调研基础上对材料认真分析,精心推敲,核准事实情况和相关政策法律,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力求建议有针对性、可行性。建议要实,切口小、靶向准,一事一议,简明扼要,不搞大而全、面面俱到,摒弃“规划+机构+扶持政策”的套路化建议。篇幅合理,字数一般不超过1200字。
四、明确提案提出
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专委会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本部门政协委员撰写提案的动员和组织协调工作,做到每人有1-2件提案。2.市政协委员可以个人名义或者联名方式提出提案,也可以界别、小组或者联组名义提出提案;参加市政协的各党派、人民团体可以本党派、团体名义提出提案;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可以本专门委员会名义提出提案。3. 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发起人作为第一提案人,署名列于首位,其他附议的委员应在了解和同意提案内容的基础上署名。以界别、小组或者联组名义提出提案,须由召集人审阅。以党派、人民团体、政协专门委员会名义提出提案,须由该组织负责人审阅。4. 提案经审查不符合立案要求的,将作为委员来信或社情民意方式处理。
五、网上提交
所有提案请通过网上提交,届时请登录连云港市政协提案工作门户(http://61.132.0.51/LYG/indexzx.jsp),在网站首页右边找到“思睿建议提案系统登录”的方框,在用户名(姓名汉语拼音)和密码(123456)框中输入账号和密码,点“登录”按钮即可登录系统。也可手机下载“连云港政协”APP,进入“提案追踪”板块,通过手机提交提案。
提案撰写和提交过程中如需咨询,全体会议前请联系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85819180、13511563800;全体会议期间请联系大会提案组。
附件: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选题参考目录
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12月9日
附件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选题参考目录
一、经济建设方面
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助推全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
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进一步加快区块链研究的建议
优化外贸营商环境,提升我市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用足用好综合保税区各项优惠政策
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
统筹灌云临港产业园、灌南化工园区和柘汪临港产业区发展
加快做好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推进“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
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着力发展游轮经济
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推动新医药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如何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开放优势,推动后发先至
如何打造我市石化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我市会展业
做强做优“三新一高”产业
培育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大力发展我市蓝色海洋经济的建议
提高园区经济贡献率,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
建设现代产业集聚港
加快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提高招引项目转化率,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
做好沿海产业区的系统规划
加强重点骨干企业分类培育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水平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打造特色产业
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强标准农田设施配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发挥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加快推进支点城市建设
大力促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
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做好新经济、新业态的培育
聚焦枢纽建设,着力构建大港口、大交通格局
进一步提升我市港口运输服务水平
推进供给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
如何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推进乡村振兴
降低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加大调控力度,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基层创新典型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
突出特色,推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多举措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振兴村集体经济
加强制度建设,调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
构建跨区域环境保护联动机制
加快提升产业规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发展
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全市经济高质发展
推进我市农村金融,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整合扶贫资金,加大农村交通投入力度
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侨资企业发展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清理“僵尸企业”,盘活土地资源
加大对我市村集体经济扶持力度
培育壮大连云港品牌,树立连云港优质品牌形象
二、政治建设方面
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整合诚信建设平台,建设诚信社会
围绕“三大攻坚战”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推动政府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
提升我市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放宽我市行业高级人才延迟退休条件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建设法治、高效、创新、清廉政府
加快构建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帮教体系
转变工作作风,慎用公权强求民众关注或投票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加大对公共权利运行中群众参与力度
完善农村技防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信访终结案件信访人的后续有效管理
切实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提供法治保障
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的建议
解决“办事难”问题的建议
推进巡察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重视农村扫黑除恶打击力度
在职级并行中如何更公平、科学、普惠
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三、文化建设方面
如何减少专业技术人才流失
做好“一山一海”的大旅游文章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
建设城市文化会客厅
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推动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合作
加大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
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鼓励支持群众文化创作,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支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推进我市红色教育基地建设
强化督查考核,推动各主体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景区提质增量
加强监管规范旅游业市场秩序
加强中小学教职人员急救知识培训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提案
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动作用
加快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多部门联动,提前布局高铁时代旅游业高质发展
盘活用好本地教育资源,全力打造本土型旅游人才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延时”、“兴趣”班
解决中小学午餐问题
整合资源,提升我市基础教育水平
推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体育运动场所建设
加强全民卫生知识教育的建议
侨港资企业发展的建议
规范涉外基础教育,促进健康发展
四、社会建设方面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打造具有鲜明海滨特色的城市新中心
推进社区老龄产业
推进城市主次干道畅通化
发展公租房市场
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老旧小区消防建设的建议
提高我市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把雕塑作品融入整个城市景观中
清理居民楼住改商餐饮店
办好托养社区食堂
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与管理、应急预案,建设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应对城市内涝
加大我市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人车冲突严重的路口交通问题
关于在我市高校普及金融安全知识教育,推动校园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加大对困难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力度
关注农村大龄青年就业、婚姻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农民集中居住问题
加快推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范围
重视失独家庭的养老、医疗、心理救助等问题
完善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功能和管理
推进我市数字医疗发展的建议
加快养老服务互联网建设
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养老设施
在旧城改造中关注城市贫困居民的住房问题
增加我市市区公厕数量
规范校外补习班,减轻学生负担
严格规范学生午托班管理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的基地建设
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加快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
进一步加大对因病致贫群众慈善救助力度
加强农村老人养老保障
提高居社区家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加强村医培训,提升村医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师生食品安全
加大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监管,让老人食有所安
加强小作坊监管,从源头抓好食品
加强农贸市场快检建设,守住菜篮子安全
配强基层监管力量,牢牢守住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整治铁路、公路等沿线环境,提升我市对外形象
加强海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监督与研究
加强入海河口水质监督与管控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建议
加强化工园区整治
及时公布自来水水质监测数据
推进廊道绿地、生态水系建设
整治我市入海口河道污染的问题
近海海岸综合治理的建议
整治化工园区污染的问题
加强水污染治理措施的建议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
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环保执法查处力度
秸秆还田带来的土地板结问题
加强跨区域合作,提升水环境联防联控水平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厘清环境信访职责,规范环境信访工作秩序,提高环境信访法制化水平
鼓励工业企业对污染物进行深度治理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层面应加大农村改厕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