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连云港市政协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看原创,陆上海上齐发力;看产业,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齐聚;看协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坚持科技引领与产业支撑协同发力。2024年,该市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较上年提升13位,进位幅度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连云港市政协持续关注科创和产业发展相关议题。2024年6月,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以科技创新引领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主要领导对协商报告作出批示表示肯定。今年,市政协聚焦“坚持以科技引领与产业支撑协同发力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入调研议政。
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海水湛蓝,海风轻拂,在连云港的一处基地里,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的3艘试验船正在紧张调试中,随时为开展海上测试做准备。依托连云港的自然条件、上下游产业及各项配套措施,太湖实验室积极布局连云港,重点打造太湖实验室“陆—池—湖—海”中向“海”发展的试验技术体系,以高标准谋划定位,攻坚重大科技任务,集聚优势资源,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不久之后,我们一艘全新的7000吨级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将到达连云港母港。相信这将为连云港提升海洋科研创新策源能力提供更强保障。”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海上试验体系初步建立,深远海装备海上科学试验基础设施入选首批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培育,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全面建成,国家濒海试验技术创新中心投用,中华药港商务服务区全面建成、医贸交易中心全面投用……建平台、优生态,连云港市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9家,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如果说一个个科创平台是创新的突破“点”,那么连云港正在串“点”成“线”——市开发区、高新区等创新空间和产业节点,是当地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区域;布局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围绕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研发在市区、转化在县区”的新型协作关系。
目前,花果山科创走廊以全市20%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市55%的高新技术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72%的研发投入,区域内研发投入强度占GDP比重达5.2%,远超全国、全省平均值。
聚“线”成“面”,连云港坚持做优政策体系。出台新一轮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坚持免申即享、应享尽享,在科技研发、科研平台、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每年财政科技引导资金投入近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10%。
“更多原始创新,才有更强原动力。我们在调研中,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非常关注。”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课题组组长韦怀余表示。深入调研后,课题组建议聚焦产业发展核心需求,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系统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重点围绕优势产业领域,构建目标导向型科研攻关体系;完善非共识研究项目的遴选与培育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学科交叉领域与前沿技术方向开展原创性与颠覆性研究;围绕重点产业链,构建层次分明、靶向精准的产业人才引育体系……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抓好创新平台建设,赋能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梯队建设,优选一批链主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积极对接省产研院,优化合作方式,建设更多联创中心,落地更多科研成果。”6月13日,在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副市长吕洁向委员们介绍。
产业创新根基不断夯实
2024年,恒瑞医药一次就拿下4款国家1类创新药。截至目前,恒瑞医药已有23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其中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机能调节药物占比达到50%。
医药产业是连云港的地标产业,“四大药企”持续聚焦医药行业不同领域的创新,连云港生物医药产业累计获批1类新药24个,占全省近1/3、全国1/10,成功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华药港”正在加速崛起。
连云港市政协工商联界委员持续关注医药产业。“委员们建议‘合纵连横’加速完善产业链条。”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家新表示。他介绍,“横向拓展”主要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吸引高端生物药研发生产企业落户,鼓励本地重点药企将高端生物药研发生产环节回迁。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助力其参与生物药赛道竞争。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提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板块实力。“纵向延伸”则希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专业化合同研发服务模式、专业化合同生产服务企业、专业化合同销售组织等研发生产性服务业类企业入驻,完善产业链。
不仅是医药产业,近年来,连云港坚持育主体、强产业,创新发展根基不断夯实,高新技术企业5年翻番,潜在独角兽企业连续2年取得突破。今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2.4%,超过全省平均1%。石化化工产业形成以石化产业基地为核心区的“1+4”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崛起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多个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新能源产业基本形成风、光、核、储等全方位产业形态。
连云港碳纤维产能全国第一。2024年,全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超85亿元;中复神鹰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在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有率累计保持在50%以上。
市政协经济界委员高度关注高性能纤维特色产业集群。“委员们建议,攻关新技术、打造新业态,推动中复神鹰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神鹰+装备+复材+设计’,致力于成为先进材料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经济界别召集人王波表示。
高性能纤维与低空经济关系密切,委员们对此高度关注。在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上,杨维辉委员专门询问连云港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的计划和举措。
连云港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涛表示,将从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培育招引、培育低空应用场景、引导低空经济安全发展等方面,持续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加快开展相关工作。
创新协同效能持续释放
“近年来,我市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着力推动数字优势与医药、石化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海州区以‘悟空智算’为核心数字引擎,推动重点产业数智融合探索。以医药研发场景为例,‘悟空智算’已为10余个在研药物提供算力支撑,推动医药产业质量控制与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市政协委员、海州区政协主席顾建华表示。
AI+医药,只是连云港创新协同的一个案例。近年来,连云港坚持抓改革、促融合,创新协同效能持续释放。创新科研攻关形式,建立省市、政企、部门协同支持基础研究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攻关形式,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组建4家省创新联合体,率先组建4家市创新联合体,推动36个产品进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十四五”以来,累计荣获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54项。
连云港积极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建成8家高校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高标准打造“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高效运行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及市新材料、新医药产学研合作联盟。线上建设连云港知识服务平台,线下创新编制专家指引,常态化、清单化助力企业找专家、解难题。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重要指示,组织委员和专家学者突出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紧扣科技引领与产业支撑协同发力积极资政建言,将政协的‘有用之言’转化为党委、政府的‘有益之策’。”连云港市政协主席黄远征表示。
■记者手记
合则生金
在连云港采访科创与产业,“合”是最深的印象。
南北合。总部位于无锡的太湖实验室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借助“南北挂钩”机制,积极布局连云港,为连云港带来了海洋科研的原创成果,也解决了自身海试不便等难题。
城乡合。连云港积极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着力解决县区科技人才引留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多方联动会商会办等,科研飞地正式建成投用,构建了“精准对接—飞地研发—县区落地”全流程闭环体系。
产业合。连云港徐圩新区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2023年6月,盛虹石化产业集团与中复神鹰正式签订原材料合作战略协议,在丙烯腈产品供给方面全方位合作。连云港石化产业链和新材料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两家“链主企业”打通了上下游供应链,有助于提升石化、新材料双链的韧性。在石化产业支持下,连云港碳纤维产能全国第一,也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合则生金。对比很多一二线城市,连云港的基础科创资源并不丰富,但是找准自身特点,多形式拓展合作,让连云港科创工作快速争先进位的一系列举措,确实值得不少城市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