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市政协委员、赣榆区政协主席 刘洪卫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我们区来看:
一是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村级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桶长时间无人清理,垃圾外溢,气味难闻。镇级转运能力不足,全区每天产生690余吨垃圾,需要30台垃圾转运车,目前只有21台。区级处理能力有限,正在使用的小盘填埋场,按照现在填埋速度,将在一年内填满。
二是污水管网覆盖不全。因为受地理位置、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全区只有少部分村庄已经完成污水管网主管道铺设工作,大部分村污水管网建设没有完成。同时,还有部分老旧砖砌下水道阻塞,渗漏严重,造成镇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部分闲置。
三是居民饮用水质量不高。截至2019年底,区域供水入户率为83.59%。全区供水需求量为20万吨,目前只有8万吨供水能力,尚有47座农村小水厂未关停。供水主管网缺乏规划调整,村级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村民饮用水质量不高。
四是村容村貌有待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大部分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部分基础条件较差的中西部村庄,村容村貌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道路破损、小巷断头路未打通、宅基地高低不平、电线网线杂乱无章、各种杂物随意堆放等。
为加快建设高质量农村人居环境,现作如下建议:
一是提高垃圾处置能力。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逐步引导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在各村设立标示明确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推广家用分类垃圾桶,设立垃圾分类监督员,重点抓好“户分类、村收集”两个薄弱环节,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完善畜禽养殖粪污“1+12+N”循环发展模式,不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加大区、镇资金投入力度,用于购买垃圾转运车,增加清扫维护人员。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补齐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
二是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村级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改建老旧管网,维护好现有管网,尽快增加污水支管入户率,提高污水收集率。能够与镇级污水处理厂并网的村,尽快采用接管的方式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不具备并网条件的村,要灵活采用氧化塘、地埋式一体化等污水处理方式,做到生活污水应治尽治、达标排放。继续推进城建水务集团化运作,整合各镇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费纳入农村自来水水费,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三是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加快推进莒城湖水厂建设,尽快提高到15万吨/日的供水能力,彻底解决我区东部沿海镇和西部平原山区镇的供水难题。进一步优化区域供水管网,建设完善到镇村的一、二级管网,彻底完成剩余323个自然村的村内管网更新改造工作。根据供水实际情况,实行一厂一策,分阶段关停现有47座农村小水厂,提高村民饮用水质量,最终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四是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必须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的政策窗口期,一次规划,分期推进,建设规模适宜、配套完善、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有文化底蕴、产业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比如赣榆区黑林镇小庐山等村庄,要根据自然环境、民俗习惯,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村庄。对于经济条件较差、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能快速改善的村庄,重点引导村民养成“清沟扫地摆整齐”的良好习惯,打造清新整洁的干净村庄。要充分发挥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等协商平台作用,组织政协委员、村民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建设幸福家园等主题,深入开展“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等协商活动,积极建言,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