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
掌上履职
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构建长效机制 精准防止返贫

信息来源: 市政协委员、东海县政协主席 何东明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精准施策和不懈努力,贫困户不断退出,贫困村不断出列,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至2019年底,全市34.35万贫困人口、200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巩固脱贫成果,精准防止返贫尤为重要。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依赖返贫。由于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还不健全,靠政策补贴、靠发钱发物实现脱贫的人口,脱贫质量还不高,对政策依赖性较大,脱贫不可持续,极易出现返贫。

二是动力不足返贫。主体文化程度偏低,自我发展意识薄弱的脱贫人口,由于内生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缺乏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再次返贫。

三是突发变故返贫。贫困人口的返贫率和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或其他不可预测的突发变故等紧密相关。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现象极易发生。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外出务工受阻、农产品滞销、扶贫项目停工等,就进一步增加了返贫风险。

四是“造血”不强返贫。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造血功能不强是最大的返贫风险。无论在政策性返贫、能力缺失返贫、发展型返贫等各种返贫现象中,持续增收创收能力不足是返贫的主要成因,这在当前疫情影响下更加明显。

五是举措缺失“返贫”。如精准识别不准、帮扶工作不实、脱贫情况反馈不真实等原因,个别突击脱贫、数字脱贫、被脱贫现象仍然存在,扶贫监管不到位成为导致返贫风险的原因之一。

二、主要对策建议

一要健全脱贫户预警机制。强化返贫监测排查,对脱贫户实施跟踪回访和动态监测,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及时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加强返贫问题研究,解决共性和倾向性问题。要重点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疫情等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找准返贫隐患短板,分类制定应对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直至帮助重新脱贫。

二要建立“造血功能”提升机制。发展是根除返贫风险的总开关。要突出产业主导,积极探索互利互惠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发展和农民增收。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等方式,扶持贫困人口就业,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带动稳定脱贫、防止返贫。要突出扶贫先扶志,建立帮扶式培训对接机制,强化扶贫对象职业技能培训,促其重塑观念、树立自信、提升技能,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政策兜底保障。逐年提高基础养老金、低保线、五保线保障水平,持续加大医疗、教育、住房“三保障”以及饮用水安全、就业培训、出国劳务等政策落实力度,筑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络。二是保持政策稳定性。将贫困户“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严格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继续享受脱贫扶持政策。并对政策延续切实加以明确,给贫困群众吃上“定心丸”,坚定脱贫信心,打消脱贫顾虑。

四要强化保险救助机制。积极探索“防贫保”救助机制,以财政统筹为主,鼓励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通过资助、捐赠等方式,针对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等临贫、易贫参保人群,用保险救助的办法,在困难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时拉一把、托好底,全面增强“卡外边缘户”和“卡内脱贫户”防贫能力,控制贫困增量。

实现脱贫是攻坚战,防止返贫是持久战。必须积极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织密织牢防止返贫网络,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