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徐大勇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全市经济薄弱村经营收入已全部达18万元标准、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但巩固脱贫成果,精准防止返贫,仍然任重道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富民产业规模层次有待提高。传统种养产业大而不强,产值大都集中在一产提供原料环节,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缺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缺乏二三融合发展带来的价值提升。二是带动致富机制有待健全。普通农户、村集体从财政奖补项目中获益的机制还不清晰,小农户与现代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还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去年非洲猪瘟和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向承压,继续增收的空间有限,部分农民的返贫、致贫风险加大。三是村集体的收入状况不容乐观。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程度的存在空心化问题,资产少、产业小、队伍弱。尤其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准经济薄弱村、边缘村,自身内力不足,外界推力不够,处境较为困难。为此,提出“巩固脱贫成果、筑牢返贫防线,培育长效机制、促进持续增收”,具体建议如下。
一、聚焦产业兴旺,夯实富民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特色产业禀赋,加快推进优质稻米、设施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产业价值链,带动持续增收。一是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强地方与国有农业、农垦集团的合作,积极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联结机制,推动连片种植、种管收一体化规模生产经营管理,提升粮食种植环节现代化水平。二是要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产能,研究制定贯穿科研、推广、生产、服务、收储、加工和产品的地方标准,提升特色产业品质、品牌和质量,打通整条产业链。三是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备产加销全产业链的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程,推进主食产业和中央厨房建设,形成大龙头+大基地+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乡镇工业园、扶贫产业园等载体建设,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业,让农村居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
二、创新经营形式,促进持续增收。一方面要建立促进经济薄弱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把出售土地指标收益更多的留给村集体、让村集体以土地指标入股乡镇产业园,以及把部分财政奖补资金的受益主体、形成资产的产权主体明确为村集体等形式,拓宽村集体收入来源,为持续增收提供基础支撑。另一方面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保护好村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探索通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企业按协议合作、与农户按章程分配的形式,完善小农户、村集体与产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村民的土地承包权落实为产业发展成果的收益权,让村集体和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成为收租的“房东”、持股的股东。
三、重视粮食生产,筑牢小康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主要装自己的粮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粮食问题,更加证明总书记的提醒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我市农业大市、粮食大市,搞好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不仅涉及粮食安全,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一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二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三要推进科技兴粮,要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等方面入手,实现从“藏粮于技”到全面提升粮食产能。
四、增加财政投入,实现老有所养。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农村老人的养老已经成为保民生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从提高养老待遇入手,市县财政拿出专项经费,重点提高8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养老补贴和养老保险水平,并逐步扩大到70岁、60岁以上;另一方面要从改善养老条件入手,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为入住老人提供专项补贴,让留守老人、独居老人能够就近享受到平价养老服务。同时,鼓励村内便民诊所、小药房开通医保卡服务,让老人可以凭医保卡就近看病、就近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