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
掌上履职
官方微信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大力推进集中居住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信息来源: 市政协委员、灌云县政协主席 王庆嘉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推进苏北地区农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既有利于乡村振兴,也符合农民意愿、顺应“四化同步”要求,是我市农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算好“三笔账”,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农民算好“三笔账”:一是“生活账”,让农民看到农房改善工作能够极大地改善生活环境。目前,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差,集中居住以后,农民可享受到较好的设施配套服务。二是“经济账”,让农民看到通过农房改善能够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现金收入。三是“长远账”,让农民看到农房改善后将改变农村原有的生活方式,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得到根本保障,真正过上“强富美高”的新生活。

二、画好“三幅图”,科学编制规划。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为农房改善画好“三幅图”:一是“规划图”,对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进行修编,实行“多规合一”。二是“路线图”,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选择适合集中居住的最优地点,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交通衔接、产业衔接,保障新型农村社区的合理布局。三是“计划图”,制定全县农房改善实施规划,排定每年推进计划,先行试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行。

三、突出“三配套”,完善设施功能。严格按照《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完善“三配套”: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水、电、路、气、网以及污水处理、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规模、地形地貌以及对外交通布局等合理规划道路等级及宽度。二是“公共服务配套”,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按照适用、节约的原则,完善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健身场地、文化娱乐设施、学校、养老院、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项目。三是“产业项目配套”,结合本村特点和资源禀赋,加快发展镇村工业、服务业、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业,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农村新业态,使农民有事可做、有钱可挣。

四、打好“三张牌”,突破资金瓶颈。整合资源,合力打好“三张牌”:一是“增减挂钩牌”,争取增加在省级平台的土地交易量,累积拆迁基础资金,推进农户搬迁。二是“向上争取牌”,争取省发改、财政、农林、国土、水利、交通、扶贫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向上争取资金,支持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三是“市场运作牌”,制定社会资本投入农房改善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破解资金难题。

五、坚持“三为先”,扎实统筹推进。尊崇原则,坚持“三为先”:一是“先点后面”,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把推进农房改善与机场、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田园乡村、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先易后难”,从最想搬迁的农户入手,结合扶贫开发和农村危房改造,对农村的贫困户和列入改造计划的农村危房户,以及农村楼房率较低、房屋质量较差的自然村进行先期搬迁。三是“先建后搬”,整合资金先行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合理设置功能,优化美化环境,让农民亲自观摩感受新型农村社区的美丽形象和生产生活的高质量,进而对新型农村社区心生向往,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提高新型农村社区的集聚效应。